RS RADIO|独家专访陈小霞:你一定听过她的歌

线上有声杂志
“RS RADIO 线上有声杂志 ” 栏目是由《Rolling Stone 中文版》创立的全新栏目,我们将采用线上访谈和对话的形式,给听众呈现一个更近距离接触音乐人及艺术家,一个可以听的杂志。

RS RADIO 第十五期嘉宾——“时代金曲的不老魔力”陈小霞专访。

陈小霞,无论你听没听过这个名字,你都一定听过她写的歌:
陈奕迅《十年》《好久不见》
刘若英《成全》
莫文蔚《他不爱我》
范玮琪《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
郭静《下一个天亮》《在树上唱歌》
……
伴随着一首首家喻户晓的金曲,这些旋律早已成为陈小霞的名片,深入人心。

与这些经典歌曲相比,大众或许并不了解陈小霞本人。她评价自己“思想复杂,行动单纯”,家住在山上,很少参加圈内人的应酬。每天一门心思想旋律写歌的她只求“有饭吃”,一个人生活也很自在。
或许对于68岁的陈小霞来说,热度和流行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但最近由众多歌手参与的翻唱企划《月光、背影与海》,给了新老听众一个再次认识她的机会,那些经典旋律背后的动人故事也得以与更多人相遇。
写歌是一辈子的事
七岁开始写歌,十四岁学吉他,一年后开始正式记录自己的创作。
虽然也曾幻想过某张专辑里出现自己的名字,但最初陈小霞并没有想过要走上职业作曲的道路。直到27岁那年,刘文正的制作人以三千块一首的价格买下了陈小霞的六首曲子,使她的作品第一次有机会正式发表,并从此改变了她的一生。
1981年,陈小霞作曲的《春夏秋冬》和《不再孤寂》被收录进刘文正的专辑《三月里的小雨》,当时的刘文正已是台湾享誉华语地区的天王巨星,27岁的陈小霞仅是乐坛新人。
专辑发行当晚,陈小霞半夜十二点一个人跑遍忠孝东路,终于在一个没有打烊的唱片店买到了专辑卡带。当忐忑又期待的陈小霞听到自己谱写的旋律从卡带机中流淌出来,她体会到“眼泪快要掉下来”的感动与快乐。
在短暂的狂喜过后,她开始担忧:“它能够永久吗?我的下一首歌在哪里?我真的能够以此为生吗?”

尽管有不安,但陈小霞只会也只能写歌。创作的热忱与动力是老天爷给予她最大的恩赐,她精益求精,用最大的诚意对待每一个案子,发誓要把写歌这件事做到最好。陈小霞一写就是四十一年,发表了不下600首歌曲,成为无数华语流行金曲的旋律缔造者。
创作时的陈小霞不知满足,总是给自己出难题,要求一次比一次高。对她来说写出好听的旋律很容易,但为了摆脱常规的俗套,避免重复自己,她会一遍遍修改,“绝不放弃让一首歌更好的可能”。
有时候心想“就是这样了,已经很好了”,准备作罢休息,结果刚躺下没多久又冒出新的想法,立马从床上跳起来打开灯继续写。“不能理所当然”是陈小霞对自己的要求,不停地修炼自己,因为写歌这件事她想要一直做下去。
林宥嘉《残酷月光》 郭静《下一个天亮》 范玮琪《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 陈奕迅《十年》/陈小霞任专辑制作人 王菲《约定》
作为女儿和母亲
生于1954年,陈小霞的童年并不快乐。在那个保守闭塞的年代,拿着吉他的女孩会被视作“不良少女”,尽管觉得委屈,陈小霞还是偷偷攒了八个月钱,在十四岁那年为自己买了人生中第一把吉他。
父亲是读书人,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陈小霞自然是不敢让他知道自己买了吉他。她把买来的吉他藏到棉被里,一有机会就拿出来,把耳朵贴在琴上轻轻地拨,弹得很小声,听到父亲走动时的木屐声靠近便把吉他塞回被窝,摆出念书的样子。
离家后的陈小霞也没有告诉父亲自己做音乐的事,直到有一天在电视上看到女儿的名字,父亲忍不住问了陈小霞的妹妹,才得知女儿已在靠音乐为生。

获得金曲奖最佳作曲人
后来父亲到山上的家里看陈小霞,当时女儿早已功成名就,凭借《十年》《约定》《成全》等歌曲成为华语乐坛最炙手可热的作曲家之一,拿奖无数。父亲看到女儿随手往墙角乱丢的奖杯,半是可惜半是责怪地嘱咐道:“这是你的荣誉,要保存好。”
“这大概是我第一次听到父亲对我的称赞,在那一刻。”
在父亲看到的那堆奖杯中,独缺一座金曲奖。当时陈小霞告诉父亲,这是所有音乐人最想得到的一个奖。后来她终于凭借为郭静创作的《在树上唱歌》于2010年荣膺金曲奖最佳作曲人,但父亲已在得奖半年前去世,无缘见证女儿的事业巅峰,这也成了陈小霞心中的遗憾。

彼时的陈小霞已为人母,女儿也已经长大成人。陈小霞会和女儿像朋友一样交谈,她俩平时经常互相逗趣,被骂“神经病”也不会生气。2005年陈小霞发行的个人专辑《哈雷妈妈》的封面便是她跟女儿的合照,这张积蓄了12年的专辑从女儿6岁开始筹备,以母亲的视角回望自己的童年、感情、事业以及成长经历。
其中一首《十三岁半》是专门写给女儿的,那时的女儿狂热地喜欢着韩国男团H.O.T,最喜欢李在元,每当谈及偶像就两眼放光,团体解散的那一天哭得像是世界末日。
陈小霞回想起自己的十三岁半,和女儿并无二致。那个时候的陈小霞喜欢听英文歌,深受The Beatles和约翰列侬的影响,会为了攒钱买唱片饿一礼拜肚子,因为一张帅气小伙手拿吉他的专辑封面便与吉他结缘。
共同的经验将两代人连接在一起,母女间的默契和爱意也被陈小霞化作旋律,写进了歌里。

如今女儿已经成年离家闯荡,陈小霞过上了独居生活。女儿七岁那年陈小霞给她买了一把儿童吉他,后来孩子长大,这把儿童吉他便来到陈小霞手中。因为尺寸小声音轻,陈小霞经常拿它在家创作,“因为不会扰民”。
每次外出短途旅行陈小霞都会带上这把儿童吉他,代替女儿陪在她身边。
为了自己开心
写了四十多年歌,陈小霞感觉自己的创作力依旧旺盛。
喜欢自称“老阿婆”的陈小霞至今仍坚持用纸笔创作,这种在五线谱上记录音符的技艺在习惯敲打键盘的新生代音乐人中间正逐渐失传,一摞摞稿纸里埋藏着各大唱片公司和歌手们趋之若鹜的宝藏。
灵感很少会在白天出没,所以陈小霞习惯在晚上12点以后工作,在绝对安静的时刻任凭音符游走,在音乐的世界中成为主角,捕捉歌词和音律中的情绪,等待灵感眷顾。

陈小霞写歌可以很快,写给王菲的《约定》只花了十五分钟便一气呵成,但大多数时候都要精雕细琢,像上班一样每天重复劳动,但她乐在其中,直言写歌“就是为了自己开心”。
写歌对陈小霞来说是与自我的对话和治愈,她总是沉溺于创作中不停质疑、推翻、肯定、再质疑的纠结过程,歌曲完成时也会感动不已。
能够用自己的作品抚慰听者,让写歌这件私密的事情被赋予了极大的公众价值,也使得陈小霞在实现自我肯定的同时,收获了乐迷的信任和鼓舞,反哺她持续投入到最爱的创作中,践行自己作为表达者的使命。

总在为他人“做嫁衣”的陈小霞,也出过三张个人专辑:《大脚姐仔》《化妆师》和《哈雷妈妈》。虽然名气不大,但无一不是备受业界赞扬的口碑佳作。这三张专辑里面收录的歌曲大多具有自传性质,由陈小霞本人亲自演唱,歌声朴实真挚,曲调细腻又多愁善感,这些为自己而作的歌曲让陈小霞能够不受拘束,真诚地袒露内心世界。
这些歌不一定有着最好听的旋律,但一定更像她自己。
时代经典的新乐章
陈小霞最近发布的个人创作是两年前的《还活着》,她觉得这首歌很能反映自己如今的心境:
六十几年走到现在,还活着,还能写歌也还在写歌。人生这趟旅途尽管孤独,一路上各种苦难纠缠仍在继续,但只要心中还有旋律在起伏流淌,自己的灵魂就有光,还当继续摸黑前进。

从卡带到流媒体平台,流行的浪潮一变再变,歌星换了一波又一波,乐迷过了一代又一代,那个喜欢披头士的少女也已经做了妈妈。没有变的是,陈小霞还在写歌,还在续写人生的新乐章。
最近由银河方舟企划、联合avex china出品的音乐合集《月光、背影与海》收录了六首陈小霞创作的经典歌曲,集结毛不易、颜人中、房东的猫、阿肆、郁可唯、INTO1米卡六组新生代歌手,将作品中生动的情节与画面,用当下的音乐语言和新时代下的审美进行重新演绎。
Z世代的乐迷追求更加多元的视听体验,如今越来越多音乐人选择以短视频的形式呈现歌曲,增加音乐的感受维度。
面对产业的这波新浪潮,陈小霞选择顺其自然。人们对音乐的需求不会减,总会以各种方式找歌来听,不管形式如何变化,旋律和歌词中蕴含的情感一直都是创作的核心。

参与这次翻唱企划的六组歌手是新时代音乐人中的佼佼者,每一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跨越时代的音乐碰撞让陈小霞很惊喜。她认为年轻人的诠释为旧日的旋律赋予了新生,对于同一件事物各人也有各人的理解,应当包容每种表达的可取之处,更没必要去跟原唱比较。
旧曲遇新人,再有荒井十一、许钧、Terence Hsieh谢燕辉、郭一凡和Matzka玛斯卡五位优秀制作人在幕后坐镇,给尘封的旋律换上新衣,“老古董”们得以重见天日,光彩未减分毫。

经典金曲就是有这样的魔力,在开唱瞬间便将你拉回与它初遇的那个时代。这些旋律仿佛不会变老似的,时间的运行法则在它们身上失效,历经风霜却看不出岁月的痕迹,依旧释放着余热。
“(我很庆幸)一直在做最爱的事,在这条路上走了四十多年,没有被周围的风景引诱。我还是最喜欢写歌,而且越做越开心。”找到一生志愿的陈小霞是幸运的,即使孤独,即使没有名利相伴,这条路她也决心一直走。
即使有一天这条路迎来终点,至少那些旋律早已伴随着歌声被刻进历史,不致被遗忘。
* 特别感谢左光平先生对本次采访的支持 *

新媒体主管:江晨
撰文:阿不宽
设计:杜宇宙
本文系作者 @Rolling Stone中文版 原创发布在 Rolling Stone中文版。未经许可,禁止转载。